多地出台培育方案 推动资本持续“滴灌”专精特新企业
本报记者 孟 珂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今年以来 ,上海、福建 、江苏、湖南、湖北 、陕西等多地发布了有关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培育方案或行动计划。其中在股权融资方面,提出壮大耐心资本、深化拟上市企业服务等具体举措。推动资本持续“滴灌”、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企业这一关键群体 。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 ,聚焦细分领域技术突破,是补链强链的关键力量。同时,这类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通过技术外溢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有利于创新生态的构建,形成“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 ”的格局。专精特新企业的集聚也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
各地培育方案
体现“量质并重”逻辑
中小企业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生力军”,专精特新企业是中小企业的“领头羊 ” 。工信部数据显示 ,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万余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
今年以来,多地设立目标 ,助力越来越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壮大。上海提出,到“十五五”期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万家左右;福建表示 ,新培育100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湖北计划,到2027年新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5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5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实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单项冠军或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全覆盖 。
陈雳认为 ,各地专精特新培育方案既设定明确的数量目标,又通过梯度培育、产业链协作 、数字化转型等系统性措施推动企业成长,体现了“量质并重”的逻辑。
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张可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各地纷纷发布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案 ,其意义在于,一是推动产业链升级,专精特新企业聚焦细分领域核心技术 ,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关键。二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以政策引导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 。三是实现普惠金融目标 ,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尤其是早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各地加快推动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在壮大耐心资本方面 ,上海提出,“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市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 、产业转型升级基金、未来产业基金等引领作用,引入社会资本投入 ,形成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基金群,面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大直接投资力度 。”
在深化拟上市企业服务方面,江苏从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整合优质服务资源 、夯实上市培育服务3个方面提出了10条措施,计划每年主动摸排不少于200家有上市意愿的专精特新企业。湖南提出 ,深入推进“千帆百舸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动更多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
“当前政策强调壮大‘耐心资本’与强化专板建设,二者形成互补效应 。”陈雳分析称 ,一方面,耐心资本能够有效缓解企业早期研发的资金压力。截至目前,已有近2000家专精特新企业登陆A股 ,同时激活了14万余家在库企业的创新基因;另一方面,专板建设的深化也在发挥作用,全国已有26家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专精特新”专板 ,吸纳近万家企业,并通过分层服务和转板机制缩短企业上市周期。
陈雳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协同效应尤为突出:耐心资本为早期项目提供“燃料 ” ,而专板通过梯度培育和转板机制为企业铺平上市路径,形成“早期孵化—中期融资—后期上市”的全链条支持,最终推动技术、资本与产业的高效循环。
开源证券北交所研究中心总经理诸海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 ,培育该类企业有助于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上述举措从不同方面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企业解决企业研发创新、市场拓展等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助力企业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业务发展,加速成长壮大。
“资本市场需重视早期投资与长期资金支持 ,地方政策引导耐心资本‘投早 、投小、投硬科技’,有助于缓解创新型中小企业前期资金压力,与科创属性企业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相匹配。”张可亮说 。
推动产业链
存量升级、增量突破
Wind资讯数据显示 ,截至4月15日,A股市场共有1964家专精特新企业,覆盖机械 、电子、生物医药等核心行业。2023年至2024年新上市企业中 ,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连续两年超50%。2025年以来,已有近六成新上市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 。
陈雳认为,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集聚效应显著,机械、电子 、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门槛高、产业链辐射广 ,其技术突破直接带动上下游“存量升级 ”。同时,资本市场通过北交所快速审核机制、专板转板通道等制度设计,能够有效吸引半导体 、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企业上市 ,形成“增量突破”效应。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常具有高成长性、高创新性的特点,为资本市场提供了更多优质的投资标的,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 ,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诸海滨说。
谈及资本市场应如何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陈雳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优化多层次市场衔接是关键 。虽然北交所已通过快速审核机制服务中早期项目 ,但专板覆盖范围仍需进一步扩大,以覆盖更多具有潜力的企业;其次,引导长期资本倾斜至关重要。政策明确支持“耐心资本 ”投向硬科技 ,但需要进一步细化配套措施,降低短期回报压力,以确保资本能够真正流向需要长期投入的领域;最后,创新金融工具与服务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推广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等工具 ,支持企业技术协同与规模扩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放宽再融资限制 、设计差异化金融产品,并强化“一企一策”服务 ,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
诸海滨则建议,进一步发展和活跃北交所与新三板市场,开发更多更加适合中小企业的再融资机制、投资产品创新 ,鼓励已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张可亮还表示,可以进一步优化服务生态,加强中介机构能力 ,提供全周期咨询、规范辅导,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治理水平,降低合规成本。